練武之人單學一招一式并沒多大用,必須學習組合拳才能攻守自如、克敵制勝。古家具辨偽也是如此,筆者從多年的實戰中總結出一套辨別古家具真偽的“組合拳”,從各個角度來分析一件家具的品質,判斷其真偽。
第一式:看折射。在較強烈的光線下,變換不同的角度來觀察一件家具各部分木料的折射。由于作偽者會先對補配的木料進行染色、刻木紋等方式進行做舊處理,使其光澤、木紋與原件渾然一體,因此,補配的木料與原件上的木料可能在木紋、色澤方面都一致。但它們對日光的折射率是不同的,不同時期的同種木料,其含油量、含樹脂量不一樣。如果發現家具有的地方發烏,有的地方發亮,這就是破綻。
第二式:看表皮。用手或蘸點水的紙巾摩擦木器的外皮,若是老包漿,絕不會掉色,最多有點浮土和積塵,新包漿遇濕遇潮會掉色。
第三式:看背板、底座。觀察木器的背板、底座、椅面下暗處的包漿顏色是否一致,層次變化是否豐富。如果包漿顏色過于單調、無層次感,呈現整齊統一的舊色,那么,家具是做舊的新仿品。真正的老家具歷經幾百年,無數次冷熱縮脹,不同人的使用都會留下各種痕跡,包漿顏色會相當豐富,如油畫一般。
第四式:看四腿四足。觀察四腿四足之間的明暗處包漿過渡是否合理。一件老家具,各部位的糟朽度不是同步的,腿的糟朽規律一般是“一長一短,兩中間”,即其中一條腿糟朽得最不厲害,還有一條腿糟朽得最厲害,兩條腿糟朽程度居中。這種方法屬于從文化角度來辨偽,看的是一件家具的來龍去脈是否有破綻。
第五式:看榫卯肩口。觀察家具的榫卯肩口是否嚴密。如果嚴絲合縫,外觀又很古舊,那可能是仿品。因為舊的木質因為年代久遠、反復縮脹已經漸漸失去活性,會在各處榫卯肩口出現不同程度的開裂、松動(剛修復過的老家具除外)。
第六式:看扶手、腳踏?捶鍪痔帲òㄗ烂媲把兀、腳踏板是否有適度磨損。大多數老家具經上百年的使用,都會留下一些慢性磨損的痕跡。有些不法商人為偽造出這種痕跡,甚至將四個棖全部做舊,比如連腳都伸不到的地方,卻磨損得很嚴重,這根本不合情理。一般來說,家具總是有某些部位磨損程度較大,某些地方磨損程度較小。
第七式:看“傷疤”。外觀過于風化、殘舊的木器,經常被使用的部位會有一定程度的缺損,毫無缺失的幾率很小。
第八式:看完整性。有些家具如果部件(如扶手、羅鍋棖等)缺失、殘損,席面不可能毫發無損。如果席面完整,別處缺失,那么席面一定是后配上去的。如果銅活特別完整,看銅活顏色是否一致,不一致的就是后期配上去的。
第九式:看雕工。觀察家具上雕刻的紋飾,揣摩其時代風格是否統一,刀法是否一致。比如一套頂箱柜,有的柜門上雕刻得很生動,像乾隆工、葫蘆萬代等,但牙板部分的雕工卻粗俗不堪,像晚清風格的做法,這就是破綻。
第十式:聞氣味。聞家具的氣味,是否有化學物品或新漆的味道。作偽者會給新家具刷上桐油、核桃油、牛油等以改變其色澤、包漿,有些甚至用一些化學物品來咬腐,盡管事后會對表面進行去味處理,但只要細心聞,如果有異味,就是人工做舊。
第十一式:看線形。觀察一件家具各處線形,粗細、方圓是否連貫一致,有無改制的痕跡。如果一件家具前面的線形優美,但側面、背面都沒有起線,則是經過改制的。
第十二式:看加工痕跡。觀察家具上是否有現代電動工具使用過的痕跡,如角磨機、電刨子等,如果存在這種痕跡則是新仿家具。
第十三式:看流派。熟悉各流派的家具工藝制作特點,利用這些特點去比照、辨別老家具,看其風格、手法與其所屬的流派是否吻合。如果一件家具上存在多種流派的手法,那很可能是新仿家具。
第十四式:看年代。家具斷代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,F在一些人談明式家具的總體斷代,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偏早、超前的現象。定為明早期的,應為明中晚期,明晚期的其實是清前期的。大量比較優秀的、被定為明式的家具,如果從造型、用料、結構和雕飾的繁簡程度等方面看都恰到好處,應該是清前期的。
實際上,木器斷代方法與其他文物斷代方法是共通的,根據器物本身攜帶的符號來判斷,符號與某一年代的同類器物身上的符號重疊的層面越多,就越接近那個年代。比如雕飾花紋,根據某一種符號出現的時間,可以推測出家具的年代。
第十五式:看輔料。一件家具從木料上常分為主料和輔料兩部分,而且主料與輔料的搭配有一定的講究,如黃花梨的輔料配的是鐵力、杉木,這是正確的;如果輔料用的是別的料,那這件家具就比較新。
第十六式:看風格。觀察一件家具的年代符號與風格是否一致,也是一個辨偽的好辦法。比如,明代造型的家具就不應有清代的工藝,乾隆時期的家具上不會有民國時期家具的線形、手法,年代與風格若出現混亂,那基本上就是新仿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