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制家具由于既經濟實惠,又能滿足個性化需求,所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。但是,由于國家目前尚未針對定制家具出臺規范標準,而是由生產廠家自行制定產品的環保、價格標準,這導致市場存在一些消費陷阱,令消費者防不勝防。本期,記者通過調查,總結出以下幾點,提醒消費者注意。
陷阱一:報價不全面
據了解,定制家具的價格計算方式為:總價=材料的實際使用量×單價+配件費用。市場中,一些銷售人員報價時往往只告訴消費者每平方米使用材料的價格,而不告知定制家具所使用的金屬扣件、軌道、合葉等均需另行收費。例如,消費者若要給定制家具安裝推拉門,則門和推拉軌道都要另外計費的。對于這些情況,若消費者事先沒有充分了解,僅按材料的使用量來計算價格,就會出現超預算的情況。
因此,消費者應事先向銷售人員問清報價中包含的項目,是主配料全部包括,還是只包主料,不包配料,以便估算價格。
陷阱二:套餐計費藏貓膩
為了促進銷售,很多家具廠商會針對戶型推出定制家具套餐,并以較低的報價來吸引消費者關注。等消費者購買后,廠家再利用向其推薦套餐外產品或高價配件等方式來賺錢利潤。例如,廠家先針對某小區的戶型推出若干延米的套餐,當消費者家中的情況超出套餐內包含的延米數時,額外的產品就不能再享受優惠價格;若消費者要將套餐內的平開門改為推拉門,則要另外付費;選用個性化拉手、合頁等都需要另外付費。如此一來,很多消費者發現,其選擇套餐后,實際的花費沒比直接購買產品便宜多少。
陷阱三:掉包原材料
家具廠商提供的定制產品樣品都以原材料來區分價格,優質板材和劣質板材的價格差別很大,而普通消費者很難識別材料的差別,所以,如果廠家在制作家具過程中以次充好、偷工減料,對板材進行掉包,消費者也很難發現。
基于上述情況,為使定制家具產品的質量更有保障,業內人士建議消費者在定制家具時最好選用大品牌廠商的產品,因為其信譽度相對更高。